首页
病因介绍
症状讲解
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
康复护理
预防知识
饮食保健

看清了53种不需输液的疾病清单,别再急

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清单一公布,立刻在网上热传。记者发现,其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都明确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记者昨日请南京专家解读这份清单,专家表示有些“发炎”不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会导致滥用。而江苏,也早已出台了类似的抗生素使用规定。

  

  这53种疾病,只有病情危重才需挂水

  

  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安徽省卫生计生委18日发出通知,要求该省医疗机构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加强对医师培训和指导,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安徽确定了部分无需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昨天,这“不需要输液的53种疾病”的清单,在微博上热传。有网友说,这是一份官方发布的清单,比较严谨,有参考的价值,值得收藏一份。

  儿科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做母亲的总是恨不能给孩子更多,尤其看病这件事,唯恐孩子得不到最好的治疗,“打针比吃药好,输液比打针好”的谬论早已三人成虎。殊不知,盲目的爱无异于伤害,在这里,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博士林云峰医生向母亲们发起号召:对输液说“不”!

  儿科林云峰:不要急着给孩子输液

  

  老家一个6个月大的娃娃,从医院再到我这儿时,已经是支气管肺炎伴有腹泻,中度脱水。我本想安排孩子住院,却遭到了孩子母亲委婉的拒绝。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位母亲怕花太多钱。能够理解这位母亲的我给孩子开了门诊输液的处方,不过只有两天。这两天的输液已经缓解了孩子的脱水、发烧等症状后,于是我给孩子继续开出口服药处方。没想到却遭到了“想省钱”的母亲的反对。

  

  她问我为什么不给孩子输液,医院都要输几瓶液,输液才能治好病。我知道她是在担心口服药的疗效,就像我每天都能遇到的家长一样。我只好又举了我给儿子都不输液的例子才让她勉强接受口服治疗。吃了5天的口服药,孩子终于调理得差不多了,这位母亲也就“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回老家了。殊不知,让她担惊受怕了这么久的大病其实只是源于一场没有规范治疗的感冒。

  

  其实,大部分儿童的常见病只需要给予良好的护理以及些许的口服治疗,效果等同甚至更胜于注射治疗,这已经在发达国家等到了证实,将来也会在中国得到认同。比如,没满月的孩子因为鼻腔还很小,而且不会翻身,鼻塞是很常见的。出现鼻塞时给他翻个身或者抱一会儿就可以缓解,但医院就诊,就多半要被当成“新生儿肺炎”来输液治疗;孩子生平第一次发高烧,温度持续在39度以上,但又没有其他症状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提醒下医生考虑“幼儿急疹”。提醒下医生可以避免孩子遭受过多的注射或是其他不必要的医疗……等等。

  

  儿童的免疫系统在青春期尤其是8岁之前都在逐步成熟,他的成熟就依赖于每一次感染疾病对免疫系统的锻炼,所以越小的孩子得感染性疾病的几率越高。但随着孩子免疫系统的成熟,他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就会减少。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病毒感染,它本该没有指征使用抗菌素的,但却经常被使用,这会让孩子体内的正常菌群(是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受到伤害。其实,就算是细菌感染,对于胃肠功能健全的孩子,口服抗菌素的效果甚至比在门诊接受输液抗菌素来得好。医院,出于门诊管理的需要,几乎每个需要输液的孩子,都在短短的2-4小时内使用完他当天所需要的抗菌素,这种用法会使很多抗菌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医生应该更审慎的开具自己的输液处方,尤其是抗菌素和皮质激素,以免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伤害。而家长,也应该以耐心来期待孩子免疫系统的成熟,而不是“紧张”地驱使医生开出输液处方,甚至于打骂不给开出输液处方的医生。

  

  即便每天都要苦口婆心地劝告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输液”,我也知道,这并不能免除这些孩子将来还要遭受输液或者注射。也不能完全阻止更多的家长还在执著输液。在这个效率至上的国度,当一个医生只有3~4分钟的时间给一个孩子诊病,显然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随大流的注射;很多家长的健康素养也决定了他们会认为给孩子输液才是对孩子的重视;还有药品的问题,如果一名医生绝大部分的收入都要靠卖出药品来获得的话,那中国人均年输液8瓶的“记录”恐怕还要继续保持。当然,也要期待更多的医生加入到医学科普的大军中,以提高全民的医学素养,从而让更多的人知道对过度的输液说“不”。(来源:春雨医生)

  内科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外科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妇科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解读1:细菌引发炎症,抗生素才有用

  

  专家表示,出现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类: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因素,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免疫过度的因素。

  

  带“炎”的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那些,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像感冒、腮腺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比如咽炎,有时是讲话过多、麻辣烫饮食等引起的,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解读2:外科是抗生素的重灾区

  

  据报道称,外科科室成为抗生素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7%。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专家樊志敏介绍,对于体表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体表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体表感染(如无发热,血象正常),术后是可以不用输液的。

  

  当然,从外科手术的角度,也要辩证地看待输液,“比如一些人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弱,可能仍然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解读3: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治疗上的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吴江平告诉记者,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抗生素,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另外,即便是需要用药,口服和打针就够了。

  

  吴江平主任告诉记者,在一些小诊所和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阴道炎等妇科炎症,滥用抗生素比较普遍。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平衡,保持健康。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就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如,当乳酸杆菌活性被抑制,外来致病菌就会大肆繁殖,反而会导致阴道炎症的产生。

  

  解读4:抗生素有时会帮倒忙

  

  在我国,儿科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病人的调查,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的2倍到8倍。在这份清单上,儿科也有几种情况不需要输液: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医院儿科主任廖东幸告诉记者,这几种疾病,严格说,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小儿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低于38℃,孩子精神状态也不错,家长也就不需担心。另外,马上到了秋天,“轮状病毒”也活跃。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的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

  

  毛细支气管炎,虽然病中也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80%发生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医院可以做呼吸道分泌物的抗原检测,很快就明确是否是病毒感染。

  

  但是专家也坦言,“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很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小宝宝,有的时候医生也会让患儿输液,主要是是怕其发展为肺炎,这也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希望家长理解。”

  

  为什么提倡药物“口服优先”?

  

  口服为什么要优先呢?口服药物是一个较安全的过程。在胃肠道里,有胃酸,肠液,有各种消化酶,不仅使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也能使一些有毒的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在吸收入血之后,还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人们早已知道,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解毒器官。一旦误吃了毒物,由于吸收有一时间过程,及时发现还可补救,即用灌肠、致吐等方式,让毒物排出体外。

  

  提醒

  

  抗生素使用“三不”“三问”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在抗生素的使用中,要记得“三不”:一、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要凭医生处方购买;二、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90%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三、不随意停药。一旦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抗生素,病人就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保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完成足够的疗程,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让其伺机再起。

  

  当医生开出的处方中含有抗生素时,要做到“三问”:一、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必须应用抗生素才能治疗;二、经诊断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询问医生正确的用药方法;三、在取药时询问药师,服药时需注意什么。

  

  来源:扬子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vcfw.com/kfhl/13541.html